【讀稿能力養成】每天一小步,讓你成為真正會說話的聲音工作者
你曾經這樣問自己嗎?
「拿到一篇稿子後,我會看幾遍、錄幾遍?」
「錄完之後,我有沒有回頭仔細聽?有沒有找到可以進步的地方?」
如果沒有,那你可能還停留在「練習過程」,還沒踏入「職人養成」。
🖊 我的讀稿習慣:三種筆,三階段標記法
我習慣拿到每篇稿子後,搭配三支筆來做詳細標記:
紅筆、螢光筆、鉛筆。
✅ 第一遍:通讀整篇內容,掌握主旨與語氣走向
這一遍我不急著念,先讓自己進入文章的語境與節奏。✅ 第二遍:標記出可能會咬字不清、容易發音錯誤的部分
尤其是「捲舌音、鼻音、疊詞」,要特別注意。✅ 第三遍:標註輕重音、語氣斷點,打造語句層次感
像是在為每個句子安排舞台上的情緒轉折。
🎧 慢讀、細聽,是聲音職人最基本的修行
我要求自己「慢慢念、慢慢讀」,
不只是求穩,更是要讓每一個字、每一段情緒都有它的重量。
每次錄完,我一定重新播放自己的聲音反覆聽,
確認音程準不準、語速穩不穩、呼吸夠不夠順。
這個過程不快,但成效非常顯著。
📚 工具推薦:用《國語日報》練注音、找發音弱點
我時常拿《國語日報》來當作練習稿來源,
因為上面有完整的注音標記,
能幫助我更快辨識「容易念錯、唸不順」的字詞。
遇到不確定的詞語或標音,我會立刻查字典,
這是我給自己的要求,也是一種態度。
👩🏫 感謝老師──即使「囉嗦又撈叨」,還是受用無窮!
我特別要感謝李涵菲老師的指導。
她教我如何在稿件上做正確的標記、
如何在錄音現場即時判斷、快速修正。
雖然她有時候真的很囉嗦(對,就是那種撈叨的程度),
但這些碎念裡,藏著最重要的「聲音基本功」。
比如她常說的那句話——
「你剛剛那句念太快了,聽不清楚,重來!」
就成了我練習時的心中警鐘。
💡 配音不是天賦,而是習慣與態度的累積
聲音的進步不是一蹴可幾,它需要:
一套能複製的訓練流程
一種願意不斷練習與修正的態度
一位懂得指出你盲點的老師
「每天一小步,月月年年一大步。」
這不是口號,而是聲音職人日常的真實寫照。
📍 給正在努力的你:
如果你願意花時間標記稿子、慢速練讀、細心聆聽、謙虛請教——
你就比絕大多數人,更有可能走得長遠,也更有資格站在錄音棚裡,說出動人的聲音。